乡村振兴“苏”新篇⑤高科技加持“金扁担”“挑”出丰收景

 常见问题     |      2024-01-28 00:57:13    |      小编

  农业现代化,曾被习精准而又形象地比喻为“金扁担”。一头挑着绿水青山,一头担着金山银山;这头连着国家的粮袋子,那头挂着农民的钱袋子。

  推动农业现代化,必须向科技要答案,向人才要方法。本届省委驻县(市、区)乡村振兴(帮促)工作队的队员,大多来自省级机关、高校院所和省部属企业,一头连接后方单位,一头扎根广大农村,在推进江苏农业现代化过程中,他们发挥的作用,又何尝不是一根“金扁担”?

  村里劳动力不足,粮食产量下降,土地资源严重浪费,这是省委驻东海县乡村振兴工作队初到时最强烈的感受。

  怎么办?解决难题的第一个思路,是提高种地收益,走现代农业之路,而这正是帮扶单位苏垦农发集团的强项。

  工作队与农研院所合作,投资39万元,在洪庄镇实施了“洪庄镇陈西村良种繁育基地项目”,流转农户390亩耕地,种植小麦良种,并实施小麦-玉米轮作种植,由陈西村委会负责管理维护,在保障农户土地权益之外,当年就实现纯收益17.6万元。

  “我们以前种的麦种,收益低,除去成本所剩无几,自从种了乡村振兴工作队推荐的烟农19麦种后,不仅抗寒能力强,而且收益高,育种成功后,每亩至少纯利润1000多元,使歉收地变回‘淘金田’。”村干部颜光明开心地说。

  “能不能支持一下?”工作队找到了苏垦农发等省属企业,在他们的帮助下,温泉镇、青湖镇、李埝乡等地相继开展无人机播种、撒药试验示范,扭转了部分农户人工撒种和打药的传统模式。

  苏垦农发技术人员告诉记者,比起传统的人工播种方式,无人机播种不仅省时省工省力,而且播种比较均匀,能够精确控制每亩的用种量,大幅度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为来年小麦丰产打基础、开好头。

  农机手在遥控器上一番操作,植保无人机、无人驾驶收割机、运粮车等纷纷开始了工作……这样的高科技场景,就出现在曾经的经济薄弱村,响水县大有镇康庄村。

  本届驻响帮促工作队的一项重点工作,是支持大有镇优质稻米产业园加工项目建设,其中就包含这座智慧农场。

  康庄村党委书记张玉海告诉记者:“今年我们智慧农场530亩的南粳5718水稻,收成比预期好。稻田无人化作业,亩均每年可节约人工成本达130元左右。下一步,我们将借助‘无人化农场’示范基地平台,不断推出无人化种植优质大米,拉长做粗产业链,让康庄大米香飘长三角。”

  而在连云港灌南县,无人机监测、可视化大数据分析系统乡村振兴“苏”新篇⑤高科技加持“金扁担”“挑”出丰收景、精准施肥等智慧种植技术也得到规模化应用。帮促工作队在新集镇徐老庄村、大园村 、北洋村、孙湾村、季圩村、兴庄村统筹近5000亩连片农田,实施稻麦等粮食作物的长势监测及变量施肥技术服务、开发可视化数据统计分析系统并开展智慧种植技术推广讲座。

  省委驻灌南帮促队队员、新集镇季圩村王燕介绍,今年帮促工作队联系南农大博士团队,联合团省委科技志愿队,9月份对这5000亩连片土地用无人机进行测绘,对农作物叶面积指数、叶层氮积累量进行检测,根据检测数据开“处方”对农作物进行精准施肥。根据统计,每亩地可减少肥料投入达10%以上,降低烘干成本5%以上,提高产量10%以上,每亩收入提高100元左右。因此算下来,5000亩农作物能给村集体增加50万元以上的收入。

  在滨海县五汛镇四汛村的优质稻米生产基地,紧挨着稻田和村里主干道,有一座大米加工厂房。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智能化加工设备,从烘干到精加工和包装,生产基地种植出的优质大米需要经过6道工序,才会被贴上“丰汛良田”的品牌销往市场。如今,这个厂房可实现日烘干粮食400吨,每天的稻米加工能力达30吨,同时厂房房顶还建设了光伏发电项目,年收益可达16.7万元。

  帮促工作队副队长胡博说,“丰汛良田”大米已在常州溧阳“优鲜到家”、省政府助农平台“鲜丰汇”、苏南粮油批发市场进行销售,受到消费者一致好评,已累计销售超40万斤。工作队还制定了数字稻米试验基地建设规划,落地省农科院专家服务工作站,全力打造智慧生产、良种选育、研学培训、数字赋能、直播电商为一体的创新示范基地。

  “这个技术如果运用到生产中,能节省很多人力成本,将会让采摘变得非常高效,我们很期待尽早看到投入使用。”射阳县洋马镇亚大菊花的负责人吉海燕告诉记者。在工作队的牵线搭桥下,江苏农林职业学院研发的一款国内领先的菊花智能采摘机,正式落地有着“中国菊花之乡”之称的洋马镇。

  “我们村在工作队帮助下,联系到国家特色蔬菜产业技术体系茭白遗传改良岗位科学家张尚法教授,先后8次来现场指导,带品种带技术全程指导首批80亩茭白和22亩水果莲子的种植试点,带动村民就业,促进村集体增收超30万元,明年还计划进一步扩大种植规模。”灌云县伊山镇向阳村村书记刘通祥高兴地介绍道。一年多来,省委驻灌云乡村振兴帮促工作队借助26个江苏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科技资源和力量,开展了“知名专家灌云行”行动,先后邀请扬州大学、浙江大学、省农科院、省家禽所等科研院校知名专家20批100余人次,来灌云开展技术指导服务。

  在扬州宝应,帮促工作队和南京农业大学深度合作,立足宝应县资源禀赋和特色产业之基,联系农技专家13批次,共计56人次。走访调研荷藕、芡实等种植情况,集中力量开展荷藕连作种植技术攻关,推动实施渔菜共生人工智能化养殖,累计增加村集体收入120万元/年。

  在记者采访的过程中,现代化科技兴农的案例实在是不胜枚举。把最先进的设备、最前沿的技术、最权威的专家带到田间地头,在江苏经济薄弱地区,省委驻县区乡村振兴工作队这根“金扁担”,正发挥着重要作用。